close

既然認為「黃埔90」,歷史起點就得回溯到1924年。是年1月下旬,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。會上通過「一大宣言」,以振興中華為目的,透過聯俄容共改組國民黨,強調扶助與團結工農等政策。期間,通過籌辦陸軍軍官學校於廣州黃埔島上的決議。同年6月16日,孫總理在開學典禮上演說,痛陳辦學原因:「中國的革命…,只有民國之年號,沒有民國之事實。」振興中華 國共使命if (typeof(ONEAD) !== "undefined"){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ONEAD.cmd.push(function(){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});} 演說中,孫文比較中俄兩國的革命成敗時指出:「由於我們的革命,只有革命黨的奮鬥,沒有革命軍的奮鬥…。今天在這地開這個軍官學校,獨一無二的希望,就是創造革命軍,來挽救中國的危亡。」很明顯,孫文的黃埔開學演說是「一大宣言」的延伸;黃埔軍校是國共合作「挽救中國」的具體標誌,這可證諸黃埔軍校的人事組織和教育方式等。此後,「以黨領軍」便成為解決20世紀中國危亡問題的基本模式,這是當時中國革命的內外形勢決定的路徑,國共先後都依此模式建軍。「三民主義,吾黨所宗。」就是要求這支黨軍以反對帝國主義、打倒封建軍閥;否定天賦人權、伸張革命民權;發達國家實業、節制私人資本、以及平均地權為宗旨,來切合中國革命的需要。同年11月下旬,孫文在神戶對日本記者說:「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。能夠統一,全國人民便享福;不能統一,便要受害。」此後的國共兩軍無論分合,無論內戰、外戰,俱以統一中國為宗旨。早在革命建國伊始,孫文就對羅福星說過:「台灣是中國的領土,決心收復。」孫文當不忘卻自己成立興中會於1894甲午年,而次年日帝侵奪台灣的歷史。孰料120年後,東京倡議《與台灣關係法》,台北竟有共鳴的和弦,一搭一唱了。孫文逝世後,原已存在的國共矛盾擴大;但內戰10年後,雙方又在「挽救中國」旗幟下再度合作。國共兩軍都負有抵禦外侮、統一中國的使命;然而這種使命的完成,每賴於國共合作──黃埔建軍的精神源頭。從今日亞太風雲和兩岸關係回顧:保釣運動、和平發展、反獨反分裂、金門炮戰、對日抗戰、北伐東征──人們發現在國共矛盾之上,一直有面「振興中華」的旗幟在統一指揮著曲折前進的歷史線條,自黃埔軍校時期的青年軍人聯合會和孫文主義學會就已開始。黃埔90以後,挽救中國、振興中華的歷史線條還會延續?人說國共兩黨在「爭奪歷史解釋權」,從辛亥100爭到黃埔90云云。但無須爭辯的是,誰走到中華民族復興發展的對立面去,誰就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正當性自失立場。這歷史線條的長度不只90年,不只100年;是120年,是174年,更是5000年。爭那90與100的矛盾,將統一在承擔起更長遠目標的歷史線條下。試看北洋軍閥,是當時國際承認的中華民國政府轄下的軍隊。但南北內戰的結果,是孫文成立的黨軍獲勝,主要就因後者走在中華民族生存發展所需的正確路徑上。近代中國得治於國共合作,取亂於國共分裂;國共將帥師出黃埔同門,而結局卻判若雲泥,足為前鑑。忘史的民族無未來甲午之戰敗在中國人的世界觀,戰敗只是這種世界觀落伍於時代的表現,但不代表中國文化的價值落後,否則中華民族不會有今後的再崛起。120年前的中國軍人是為抵抗日帝侵略而犧牲,是為中華民族的存亡絕續而犧牲,雖敗而有價值;但掌握「新軍」的袁世凱,後來卻罔顧整個民族利益,使之淪為復辟小朝廷的工具,走向歷史反動於一時,而終被歷史揚棄。「忘卻歷史的民族無未來」;黃埔90,建軍精神能再如源頭活水來嗎?(作者為自由撰稿人)

BAE50A595E739F13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bp55tn53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